75岁的张奶奶(化名)身患尿毒症十余年,长期依赖血液透析维系生命。一次意外跌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,剧烈的疼痛与活动能力的丧失将她推向生死边缘。在辗转多家医院因"手术风险极高"遭婉拒后,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(下称市二院)骨科一病区以医者担当突破禁区,联合多学科团队成功为其完成髋关节置换术,用仁心仁术书写了生命奇迹。
生死博弈中的医者担当
当张奶奶被家属用轮椅推入市二院骨科一病区时,我们面对的是一道棘手的"难选题":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内环境紊乱、心肺功能差、凝血功能障碍及免疫力低下等问题,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、心肺衰竭、感染性休克等致命风险;若不手术,长期卧床将引发一系列并发症,生存率不足20%。
"高龄不是禁忌,尿毒症不是绝境,我们要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!"科主任马传飞带领团队反复评估,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,毅然决定迎难而上。这一抉择背后,是我们对生命的敬畏,更是对专业实力的自信。
多学科协作创造生命奇迹
为确保手术安全,市二院迅速启动MDT(多学科诊疗)模式:肾内科精准调控透析方案,优化电解质平衡;麻醉科制定个体化麻醉策略,全程监测血流动力学;心血管内科强化心肺功能支持;重症医学科提前介入,制定术后监护方案;输血科备足血源应对可能的大出血,十余个学科的通力协作,为手术筑起"生命防线"。
手术当日,科主任马传飞带领团队以娴熟技术快速完成左侧人工髋关节置换,全程出血量控制在200ml以内,术后在连续严密监护下,张奶奶平稳度过心肺功能关及内环境紊乱关,术后第三天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。随着规律的透析治疗与康复训练同步推进,患者最终将重获行走能力。
科普时间:老年髋部骨折为何必须"争分夺秒"?
髋部骨折被称为"人生最后一次骨折",对老年人致死致残率极高。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,易引发四大致命并发症:
坠积性肺炎:卧床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淤积,引发重症感染;
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:血流缓慢诱发血栓,随时危及生命;
褥疮与败血症: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发溃烂,感染扩散至全身;
泌尿系统感染与肾功能恶化:导尿操作增加感染风险,加重基础疾病。
国际指南明确指出: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尽可能在48小时内手术。现代微创关节置换术技术成熟,术后次日即可坐起、一周内恢复行走,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。专家提醒:高龄、合并症多不等于失去手术机会,多学科协作模式能有效化解风险,家属切勿因恐惧风险延误治疗时机。
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,市二院骨科一病区以多学科协同作战打破尿毒症患者的手术禁区,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与硬核实力。医者仁心,不仅在于精湛的医术,更在于敢于为复杂危重患者托底的勇气——这或许是对"生命至上"最生动的诠释。
马传飞 骨科一病区主任 副主任医师
骨科学硕士,河南省援疆医疗队专家组成员,河南省骨科学分会委员,河南省运动医学分会委员,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副教授。进修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,北京大学附属积水潭医院骨科。专注骨科疾病微创治疗,擅长保膝保髋微创手术、髋膝关节微创置换术、髋膝关节矫形手术、老年髋部骨折及椎体骨折微创手术、四肢骨折微创手术、颈腰椎疾病微创手术。主持新乡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项,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。